清代时,典当业异常繁荣,据不完全统计配资在线炒股查询,仅乾隆年间,京城的当铺数量就高达七百家左右。作为当时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,进入门槛极高,没有背景的人根本难以涉足。这回御史就带大家一起盘点清朝的当铺江湖。
典当业的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时期。清代以前,朝廷对当铺的开设并未过多干涉,但自雍正六年起,政府规定所有开当铺者必须领取官方经营许可证,每月还需向朝廷缴纳税金,强化了对行业的管理。
当铺的性质多种多样,分为私人经营的“私典”和官方背景的“公典”,还有一种半官方性质的,当铺背后多由王公贵族掌控。比如清代皇子成年分府后,皇帝会依例赏赐一些钱庄和当铺,作为他们的私产,增添经济实力。
其实,典当的本质就是通过抵押贵重物品来放高利贷。临时缺钱的人可以把手头的珠宝首饰、文物衣饰、甚至器具等宝贝送到当铺做抵押,从而借到现金,解决燃眉之急。
不过,用贵重物品抵押典当往往是亏本的买卖,除非万不得已,大多数人不会轻易选择这条路。因为当铺规定,借款人不仅要在约定时间内还本金,还得支付高额利息。利息虽有差异,有的当铺按月利二分计算,也有二分半、甚至三分的,官府规定最高不得超过月利三分,超过即属违法。
但即便是最低的二分月利,也相当于年利率24%之高。举例来说,若以价值一百两银子的物品抵押,一年后按二分利率赎回,需要支付一百二十四两银子;按三分利率,则需一百三十六两。这远远高于现代银行贷款利率。
展开剩余73%典当行业对借款期限也有严格限制,最长不得超过三年,最短通常为两年。到期若无法赎回,物品即成为“死当”,被当铺永久占有。
当铺做生意,若客户都能按时赎回,利润就已经相当可观;若出现“死当”,则更是喜上加喜。因为当铺在物品估价时,往往故意压低价格,起初定价就不高,这样才能在未来赚取更大利润。
当铺为了压价,填制当票时极为讲究,尽可能弱化抵押品的价值。《大宅门》中有一幕,老七拿着一件上好的皮袄去当铺,掌柜一见高声嚷嚷:“虫吃鼠咬、光板无毛,破烂皮袄一件!”老七不懂行情,还与掌柜争执,最终换了另一家当铺,掌柜依旧用相同的行话接待。
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少付抵押款,另一方面若物品真因保管不善遭虫蛀鼠咬,当铺也可免责。借款人急需用钱,自然不会与当铺较真,心急如焚的情形下很容易吃亏。
实际上,当铺对不同抵押品都有专门的行话,目的都是尽量降低风险,最大化利润。
不过,典当并非所有物品皆可接收,清代有“三不当”的规矩,指的是神袍戏衣不当、旗锣伞扇不当、低潮手饰不当。其中“神袍戏衣不当”主要防范死人寿衣、殓服,“旗锣伞扇不当”和“低潮手饰不当”则针对那些以琐物欺诈当铺的行为。
典当流程中,当铺会出具一张当票作为借贷凭证。从现存清代当票来看,这是一种用柔韧桑皮纸印制的纸质证件。上方印有当铺名称,下方分三栏,右栏记录典当物品名称及数量和质量状况,中栏为借贷银钱数额,左栏则记载典当日期。这三项内容为临时填写,而当票上的典当期限等文字是事先印刷好的。
由于当铺利润丰厚,清代不少王公贵族和内廷太监纷纷入局,抢占这一财富大蛋糕。这些人依托官方背景,竞争力远超普通当铺,民众也更愿意选择他们,毕竟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”,当铺倒闭了也好找人。
自乾隆年间开始,京城及各大省会当铺背后多由在朝官员掌控,尤其是内务府官员居多。他们利用贪污受贿来的巨额银钱开设当铺,从中剥削商人和百姓,赚得盆满钵满。
比如清代权倾朝野的贪官和珅,仅他的当铺数量就多达数十家,每家本银均数万两,财势极为雄厚。嘉庆皇帝后期没收这些当铺资产,部分归入内府,部分分给亲属兄弟。
到了清末,随着银行业的兴起,典当行业逐渐式微,但民间仍有一定市场。直至新中国成立,当铺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配资在线炒股查询,结束了长达千年的兴盛历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